淮海战役惨败怪谁?杜聿明晚年回忆:我说打刘伯承,可老蒋不听

发布日期:2024-11-04 03:08    点击次数:109

淮海战役历来都被广大军事爱好者认为是解放战争的最大转折点,这也难怪,在这一战中,国军的精锐王牌几乎损失殆尽,除了李弥侥幸逃跑之外,以杜聿明、邱清泉、黄维为首的一众国军老牌将领亦是尽数阵亡或被俘,三十万大军惨遭全歼,在这之后国民党军才算是再也没了还手的本钱。

而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手,大家则普遍认为是粟裕大将,但在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国军的前线总指挥杜聿明看来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他看来,淮海战役的惨败根本不是解放军太强的问题,而是蒋介石太不听话,如果不是对方不断的“微操”,此战就算不能胜,也绝不会是这样的下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站在杜聿明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一下这场决定了中国未来命运的大战吧!

为难的杜聿明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48年11月底,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的一个计划开始说起。

当时,在顾祝同的陪同下,杜聿明亲自向老蒋汇报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大致意思就是说,他想要采取声东击西的打法,让部队假装从两淮地区向东南方向撤退,实际上却是虚晃一枪,从西南方向突围。

闻言,蒋介石当即连连叫好,如果他的设想当真实现的话,对于我军来说也绝对是一个大麻烦,为何这么说呢?要知道,彼时在国民党高层一直都潜伏着一个我党的卧底,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汝瑰将军。

按理来说,以他的地位,国军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可能不知情,但杜聿明防的就是这么一手,他的保密措施做的实在太好了,甚至就连郭汝瑰都被骗了过去,而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党我军在得到郭汝瑰的错误情报后势必会受到误导,届时,敌人的三十万大军可就真的要突围成功了!

由此可见,杜聿明的能力和水平还是很高的,但很遗憾,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计划是计划的天衣无缝,可在执行层面却愣是被众国军将士搞成了一锅浆糊。

事情发生在杜聿明秘密会见蒋介石的第二天,当时,在计划得到认可后,杜聿明没有犹豫仅在第一时间就返回了徐州,并于次日晚间叫来了邱清泉、孙元良、李弥这三个兵团司令,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部署。

大致内容也不难理解,无外乎就是假意对解放军发动进攻,摆出一副要决一死战的架势,然后趁着我军准备之际连夜撤退,具体的任务则是这样分配的,第一,以邱清泉、孙元良二人的两大兵团作为突围先锋,李弥兵团留守殿后,第二,命令文强率领特务破坏火车站,同时将全部车辆强行征收,用以徐州剿总司令部人员、资料的撤退转移。

按照这个计划,相信撤退必将顺利完成,可让杜聿明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手底下的人居然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首先,在接到破坏铁路与征收车辆的命令后,一些部队、特务居然开始了趁火打劫,将当地百姓弄得怨声载道不说,更是让不少富人燃起了报复心理,旋即将国军可能即将撤退的消息告知了我军。

其次,负责垫后的李弥也出了岔子,还以为自己被当成了炮灰的他直接选择了摆烂,不但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甚至还悄悄率部返回了城中,至于他回来的目的也很简单,正是阻止特务们毁坏火车,然后自己乘车开溜!

最后,不但部下不靠谱,就连“蒋校长”也跟着捣乱,对于徐州一带银行的处理办法,杜聿明本来想的挺好,那就是由部队带走全部金银用于沿途征粮,毕竟有了粮草就有了再战的本钱嘛,可蒋介石倒好,不知是听了谁的求情,他居然直接大手一挥,跳过杜聿明放跑了这些银行家,允许他们带着财物直接坐飞机跑路。

而这些人亦是大多来到了上海,众所周知,黄浦江边遍布地下党员,他们很快就将该情况传回了中央,结果很明显,一下子组织上就猜到了大致的情况,一定是徐州那边出了问题,杜聿明很有可能是要跑了!

就这样,在乱乱糟糟的环境中,还没等开始行动,我军那边就抢先一步围了上去,徐州的三十万部队亦是彻底失去了最佳的突围机会,不仅如此,很快杜聿明又再度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他竟然已经失去了对徐州剿总的掌控。

先是李弥兵团战场抗命,一支负责垫后的部队跑的居然比谁都快,再是邱清泉耍性子,硬说自己太累需要休息休息才能继续突围,进而让他们浪费了至关重要的一天,可以说,如果国军能够像我军一样做到令行禁止,那么淮海战役或许根本就不会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战役,毕竟国军大部队都跑了,我军又何谈大获全胜呢?

老蒋的微操

在部下的抗命、蒋介石的纵容下,本来一场稳操胜券的大撤退计划,居然快速失败了,不过即便如此,即便撤退途中混乱不堪、即便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控,在之前一系列的部署之下,杜聿明也还是能够带领一部分部队突围的,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就在此时,蒋介石的一计微操竟直接断送了杜聿明的生路!

话接上文,在局势已然失控的情况下,杜聿明却仍然保持着冷静,通过对战场局势的分析,他很快就找到了一条生路,也就是我军包围圈的一条缝隙,这时只要他一声令下,绝大多数的国军精锐还是能够完成突围的,但就在此时,蒋介石却突然下达了一条命令,那就是让杜聿明前去救援黄百韬兵团。

闻讯,杜聿明简直杀人的心都有,要知道,以当时的局面,若想救援黄百韬兵团,最好的办法其实并不是直接出兵,而是放弃碾庄,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去找刘伯承的中野决战,这样做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一方面,刘伯承手下只有十五万人,己方兵力足足是对方的两倍,一旦双方开战,华野必定分兵来救,届时黄百韬之围自然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就算让中野跑了,杜聿明也可以立刻回撤,按照之前的计划率部突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有生力量还在就不愁不能东山再起。

因此,当接到命令的第一时间,杜聿明就给蒋介石打去了电话,并将自己的想法悉数告知了对方,本以为会得到支持,但事与愿违,蒋介石的想法十分幼稚,虽然明知道大部分的主力撤退,起码能够保障长江防线的安全,可他却还是不想让杜聿明出城野战,原因很简单,他既担心杜聿明打不过刘伯承,也担心杜聿明会阳奉阴违,说好了决战实际上就是想要放弃黄百韬。

而在蒋介石的再三犹豫下,战机也就这样转瞬即逝了,黄百韬兵团很快就被全歼于碾庄,不仅如此,另一侧宿县的孙元良部也遭到了包围,这下子好了,国军彻底陷入了被动,无奈,蒋介石也只好决定拆东墙补西墙,命令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前去救援宿县,但结果可想而知,黄维这个当世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就不懂得变通,友军没救出来不说,自己反倒是陷了进去,才刚刚出击就被困在了双堆集。

此时此刻,原本中央军委计划的“小淮海”战役也彻底变成了大淮海战役,全歼国军主力就在此刻,而对于杜聿明来说,局势同样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摆在他面前的做法有两个,一个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前去救援黄维兵团,另一个则是不管不顾,赶快带着剩余的部队逃出包围圈。

按照当时的战场情况,以及国军萎靡的士气,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后者才是最佳选择,因此这一次杜聿明终于是没再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决定不管黄维按照原计划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为了防止蒋介石再次出手微操,他更是直接下令切断了与南京方面的电报、电话联系,但殊不知,杜聿明千算万算却算漏了一件事,那就是蒋介石此人完全就是一个“犟种”,眼见电话打不通、电报没人回,他居然愣是派出了空军,将命令空投到了杜聿明的指挥部。

其内容也很简单,一方面是晓之以理,用国家兴亡来压杜聿明,希望他能够赶快回去和李延年兵团一同救援黄维,否则的话他就是“党国”的千古罪人,就是“徐蚌会战”失败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则是动之以情,用个人感情来劝说他,一听这话,杜聿明的心瞬间凉了半截,而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也只能是下令停止撤退,转头一头扎进了我军的天罗地网之中。

战后复盘

在蒋介石的不断微操下,本来已经被杜聿明盘活的局面居然彻底死亡,一拖再拖之下,不但黄百韬、黄维没能救出来,甚至就连他自己也被搭进去了,至于最后的结局亦是人尽皆知,被围困于陈官庄的杜聿明兵败被俘,一代名将就这样憋屈的成为了战俘。

抵达功德林后,杜聿明的模样亦是狼狈至极,在身体和心理遭受了双重打击的情况下,他更是一度对蒋介石的智商产生了质疑,就比方说有一次他和一众国民党高级将领复盘起了淮海战役,期间他便十分不甘的表示,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决心一变再变,三次变化,一次导致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一次丢掉了黄维兵团,最后一次更是导致自己折了进去,这才酿成了战役的最终失败。

而听到他的说法,我军众将领也感到了由衷的认同,要知道,在杜聿明率部撤退的过程中,我军其实一直都摸不准他的动向,虽然知道大致的路线,却怎么都没办法将其彻底咬死,按照这种情况,杜聿明完全有能力将二十万,甚至是三十万国军带到淮河南岸,这也正是中央军委最初制定“小淮海计划”的原因所在,简而言之,就连咱们一开始都没想过能够全歼国军主力。

可谁知,就在作战过程中,我军将领却惊讶的发现,明明已经跑掉的杜聿明却突然跑了回来,愣是一头扎进了解放军的天罗地网之中,当时大家还觉得纳闷,还是直到听见杜聿明的口述后这才知道,原来此战最大的功臣不是粟裕、刘伯承,而是蒋介石的微操!

至于那封蒋介石空投的手书,更是成为了解放军中的“乐子”,要知道,以杜聿明部的行军速度就连我军都找不到他的具体位置,可蒋介石却能在没有电台、电报的情况下,精准的将手书投放到他的指挥部前,这样强大的战场捕捉能力简直就是惊为天人。

事后每每想到这件事,杜聿明都会疯狂“吐槽”,而这一点在影视剧中便还原的十分彻底: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数十万将士眼睁睁就……”

最后又是一声长叹,这便是杜聿明对蒋介石的最后评价。

总结一下,杜聿明对蒋介石算得上是死忠了,即便明知道按照他的命令必将败亡,他也还是选择无条件的服从,虽说最终战败,可作为一名军人、将领,他还是十分称职的,然而令人感到唏嘘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高级将领,蒋介石对他却并不厚道,先是将淮海战役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卸到了他的身上,随即在败退台湾后,更是连几万美元学费都不舍得出,最终导致了杜聿明长子杜致仁服药自杀。

林林总总,老蒋也当真是将无情无义一词诠释的淋漓尽致,再加上那“无与伦比”的指挥能力,跟着这样的领袖不失败那才叫做怪事。